当前位置:首页>>新闻频道>>地方质检新闻>>地方新闻

西藏落实“十二字方针”报道:在雪域深处执着坚守

2014-05-09

    编者按:今年初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,支树平局长向全国质检系统发出了“以改革创新精神抓质量、保安全、促发展、强质检”的号召,进一步推动探索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之路。为了发掘和宣传地方检验检疫部门认真贯彻“十二字方针”的典型经验,本报采访组来到了位于雪域高原的西藏,踏上了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。  

    从海拔3700米的拉萨出发,途经多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。失眠、呕吐、头痛欲裂、呼吸急促……西藏以它独特的方式,给了我们见面礼。当采访组一行翻山越岭、星夜兼程几千公里深入到西藏口岸的一个个检验检疫工作点时,我们体会到了太多在西藏工作的艰辛。让采访组一行感到欣慰的是,西藏检验检疫局干部职工在“十二字方针”的指引下,秉承“团结和谐、规范严谨、发挥优势、创新发展”的治局理念,不仅没有被困难打倒,在雪域高原谱写出一曲曲“海拔虽高、境界更高”的奋斗之歌。从今天起,本报将陆续刊发系列采访文章,以飨读者。  

 

    西藏这本书,本次采访之行是我对它的第一次阅读。  

    雪山、湖泊和喇嘛庙,不过浮光掠影。认真研读并深深念记的,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口岸、默默守卫且不计回报的人们。  

    高寒、缺氧、强辐射、多日照,挡不住一支队伍进驻的脚步,逼不退一群人驻守的决心。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差那乡,在与不丹、印度接壤的亚东县,在与尼泊尔毗邻的樟木镇,有花样年华但被风沙和强紫外线摩挲得粗糙且黝黑的面容,有抛家舍业坚守国门而无悔沉静的目光,还有高寒缺氧与自然抗争、却在恪尽职守中矢志改革创新的忙碌身影……  

    “你来,或者不来,我就在那里,不悲不喜。”班禅六世仓央嘉措的诗句,波澜不惊的文字蕴含着坚如磐石的情感与力量,一如西藏检验检疫人对事业的忠诚与坚守。  

    在这个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,西藏检验检疫局干部职工“缺氧不缺精神,艰苦不怕吃苦”,在雪域深处执着坚守,在生命禁区放声歌唱。 

    对艰苦永不言退  

    距离拉萨800多公里、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吉隆县的差那乡,被喻为生命的禁区。  

    这里平均海拔4600米,大气含氧量不到内地的45%,年均气温在冰点以下,周围数百公里均为茫茫戈壁滩,除了野生动物和当地牧民的牛羊外,极不适合人类居住。  

    4月23,采访组从日喀则驱车前往。一路前行,眼前的景象逐渐换成了戈壁、黄沙,头也越来越痛,胸口愈加发闷。经过近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,14时许,一座苍凉的村庄在风沙中显现,差那乡差那村已在眼前。  

    2011年底以来,西藏局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号召,派出第一批驻村工作队12人进驻差那乡的差那、唐果和卡龙三个村。截至目前,该局在机关人员少、维稳值班任务重的情况下,先后派出驻村队员13147人次,还派出一人常年在村里任第一村支部书记。  

    这一批驻村的8位同志中,有两位20出头的女孩来自樟木检验检疫局,她们戴着已看不出颜色的毛线帽,脸庞在风沙和日照的“关照”下变得粗糙、黝黑,微笑却恬淡从容。  

    笑容背后,有着让人落泪的无尽辛酸。三个驻村点的条件之恶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——因高山缺氧造成身体上的严重不适,头痛欲裂,鼻血不止,恶心呕吐,通宵失眠,是每一位驻村队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;烧牛粪生火御寒、化冰做饭是每天的必修课程;没有生活用水就到村头去背,没有燃料就到雪地里去捡,晚上睡觉前要把脸擦干以免结冰,早上挤牙膏要先用开水解冻……  

    越是条件艰苦,越能激发人的挑战欲望。越是环境恶劣,越能迸发人的奉献精神。  

    在“氧气不足精神足,海拔高志气更高”的西藏检验检疫精神支撑下,他们咬牙坚持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硬是挺过来了。有的人驻村前不会做饭,后来变成了厨艺高手;有的人驻村前从来不吃酥油、糌粑和风干牛羊肉,后来却把这些当成了主食,每餐必吃。生命禁区里,他们笑傲风雪,直面困难,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永不言退的坚强意志,更诠释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。  

    对考验勇敢直面  

    聂拉木县樟木镇环山而建,山高坡陡,雨季漫长,每逢雨天,泥石流、山体滑坡、山石飞落等危险随时可能发生。特别是从樟木镇到友谊桥8.7公里这一段,多属于塌方带。一次泥石流,一块几吨重的巨石就掉在了口岸入境检疫大厅附近。  

   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,樟木局干部职工上下班从来风雨无阻,有时候遇到塌方,不得不全程步行。  

    每到冬季,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降雪分布图里,总能找到聂拉木县的身影。聂拉木县的强降雪,经常能将公路边的电线杆全部淹没,从而导致交通和通讯完全中断,许多出差的同志都有过被大雪围困好几天的经历。  

    与泥石流、塌方和雪灾封山“一较高下”的,还有地震频发、暴风肆虐。这些自然灾害常常让人彻夜难眠,但第二天大家总是准时出现在岗位上。  

    直面考验,除了需要勇气,还需要强烈的责任心。无论是西藏局干部职工,还是援藏干部,无不对西藏胸怀炽热感情,对事业投以浓烈激情。  

    在樟木,采访组见到3位援藏干部。来自浙江温州检验检疫局的宋益国任职樟木局副局长,自到任第一天开始,就投入紧张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。春节休假期间,他挂念口岸核心能力整改落实工作,每隔几天打来电话,督促、协调整改进度。“梦里都是樟木的情景”,假期尚未结束,宋益国就匆忙赶回樟木。来自广东、福建检验检疫局的张宇和叶超翼,也都在各自岗位上献智、献力、献策。  

    与樟木相距900公里的亚东,意为险峻谷。这里检验检疫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落差大。亚东检验检疫办事处平时的行政办公和生活场所在县城,海拔2800米,而入境现场在海拔4400多米与印度接壤的乃堆拉山口,每天上山下山都有1600米的落差,但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检验检疫干部职工毫无怨言,始终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西藏检验检疫人“缺氧不缺精神、艰苦不降标准”的诺言。  

    对事业执着忠诚  

    历史上,吉隆口岸曾是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。围绕建设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这一总体目标,该口岸预计在今年10月正式扩大开放。  

    4月2319时,采访组来到这里,一路上随处可见道路、能源、医疗等基础设施施工项目。  

    “一年前,吉隆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办公生活建设用地基本落实了,新设机构和编制正在由自治区统一上报和争取之中。”陪同采访的西藏局党组书记、副局长丹增卓玛指着雪山脚下的一块空地,高兴地告诉记者。  

    20133月底,就在西藏局新一届党组召开全年工作会议,从广东沿海来到雪域高原的局长孙世和正式向全局发出动员令,首次把局党组定下来的各种理念、各种思想在大会上系统地提出来,全局上下掀起学习贯彻热潮之时,丹增卓玛正冒着严寒、踏着风雪,马不停蹄赶往千里之外的吉隆口岸,落实吉隆检验检疫机构征地工作,为班子成员带头抓落实起到了示范作用。经过艰苦努力,付出终得回报,久拖未决的吉隆口岸征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,长期以来制约吉隆检验检疫机构设置的瓶颈得以突破。  

    采访组到达当天的晚饭后,丹增卓玛又悄悄来到建设用地前,细细审视来之不易的成果,一如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疼爱,映射出西藏检验检疫人对事业的执着信念。  

    正是这种信念,让他们面对种种挑战无怨无悔。  

    “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,就是30岁以下的年轻同志,90%以上都还没有解决婚姻问题,夫妻、父母、子女多地分居,工作的艰辛与想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,累了、倦了,没有亲人的安慰和鼓励,只有难耐的寂寞与孤独。”樟木局许多干部职工的心声,听起来令人心酸而感动。  

    在亚东口岸,亚东检验检疫办事处主任兰晓2010年从西藏局本部来到这里,一待就是5年。来的第一年,兰晓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,小男孩抱住爸爸的腿哭着不让走,泪眼婆娑的样子如刀般刻进兰晓的心里。几年过去了,长大的儿子已上小学6年级,由于长期分离,父子之间反倒越发显得陌生。  

    “我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办公楼建起来,建不起来不走。”目前,亚东办事处还临时租用一栋约200平方米的办公和生活临时场所,兰晓对此耿耿于怀。让他备感欣慰的是,在西藏局党组的支持下,亚东办事处办公楼基建工作已正在实施当中,预计今年6月可封顶。  

    品读西藏检验检疫人特有的精神,带给人的感动历久弥新,又如经过飓风一般久久震撼。他们头顶上的国门蓝盾,因艰苦与考验、忠诚与坚守而愈加熠熠生辉。本报采访组 孙霞云(执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