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>新闻发布>>地方质检新闻>>地方新闻

浅议供给侧改革形势下的质量变革

发布时间:2017-12-27     文档来源:质检报刊社

  重庆检验检疫局 何 俭 

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、效益优先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。这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要求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形势下,质量为何变革、如何变革,需要我们深思去破题。 

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质量变革 

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,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,矫正要素配置扭曲,扩大有效供给,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。扩大有效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,需要从产品供给、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三个方面进行质量变革。 

  扩大有效的产品供给,需要对供给的产品实施更高效的质量监管。有效的产品供给是保证需求端产品消费的基础,其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、提高产业质量,优化产品结构、提升产品质量。在质量管理工作中,要平衡质量安全监管与市场消费需求的关系。既要坚持安全底线,保证中低端供给的有效性;也需要从质量技术基础入手,引导提升质量标准,满足中高端的消费需求,实现质量分层级管理,市场消费差异化,达到去除无效供给、改造传统供给、增加新供给的目的。 

  扩大有效的要素供给,需要从质量技术基础入手,加强过程管理,引导政府宏观调控。有效的要素供给是指对社会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,关注的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结构性调整。表现在质量变革上,一是从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加强过程管理,保证过程中的结构性改革不走样,不走偏。二是通过认证认可、标准引领等手段引导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,促进双创的深度开展,优化消费结构,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,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。 

  扩大有效的制度供给,需要在质量管理理念上主动破旧创新。扩大有效的制度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和难点,涉及经济、政治体制改革的多个方面。需要结合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变化、质量发展的现状及监管的实际情况,对当前质量工作的理念、体制、模式进行再梳理,再研究,优化服务改革,提高质检部门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,为形成新的有效供给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。 

  以质量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 

  质量变革涉及质量管理各个方面,体现出对质量属性的各种需求。可以从质量思维理念、质量监管模式和质量工作方式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质量变革,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 

  强化质量共治理念。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,与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等各方息息相关。在全社会强化质量共治理念,建立质量共治机制,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大包大揽质量责任的惯性,让各质量相关方各归其位,各负其责。一要突出生产者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担当,质量说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而非监管出来的。二要明确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。新时代政府责任就是做好质量发展规律的研究,做好政策引导和质量安全监管,提出相关监管控制标准,创新支持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或制度,提升质量服务,引导市场按预期目标集聚产业发展,逐步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,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三要营造质量文化氛围,倡导崇尚质量、理性消费的社会风气。 

  推进质量信息公开。质量信息是指消费者密切关注的,与产品、服务关联的各类相关信息,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综合外在展示。应最大限度地推进质量信息公开,并保证质量信息的真实传递,传导政府公信力。通过质量信息公开,引导社会对产品或服务供给的关注,建立公开公平的质量竞争机制,引导供给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。同时,通过质量信息公开,丰富政府部门的质量管理手段,倒逼政府部门质量管理模式转变,走向宏观质量管理。同时,通过质量信息公开,也会衍生出一些质量管理或质量服务行业,有助于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局面形成。 

  实施精准有效监管。实施质量监管是一种质量控制手段,也是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职责。质量监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有效的制度供给。具体就检验检疫部门来讲,一要通过互联网+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区域质量安全监管中心,提升质量技术基础的作用,实现监管依据统一、风险分析及安全评估统一、执法和过程统一、质量结果反馈及信息公开统一、工作方式及运行模式统一等,最终达到多个统一的标准化操作,实现区域大监管,从而最终实现全国质量安全大监管。二要深化放管服改革。监管理念由不合格假定转变为合格假定,监管重心由合格产品向不合格产品转变。在商品进出口时,检验检疫机构凭单审核直接放行,并在放行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对产品生产、流通、追溯、产品质量声明等相关质量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,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。三要加强能力建设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外贸的发展,质量安全监管结构性人员缺乏的情况普遍存在,无资质无专业背景人员进入现场一线开展执法现象也客观存在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门执法的公信力。建立一支政治过硬又精通质量管理规律的执法队伍,加强质量管理基础信息化水平,配备智能化程度高的辅助执法设施设备,提高工作能力。